现代家教

欢迎您阅读: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往往附带着各种条件及功利色彩,比如因为孩子漂亮可爱、听话乖巧、成绩好、有特长,或者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期待、达到父母的标准时,而对孩子表现出格外喜欢、认可与称赞的态度与情感,而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父母的态度也较之前大相径庭。有些父母把这种做法视为对孩子严格要求、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的良策,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却与上述观点恰恰相反,指出父母应该无条件接纳孩子。“无条件接纳” 是指不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地认可、尊重一个人的存在本身,而不被其行为、成就、身份等外在因素所左右。但是,这绝不等于过度溺爱!

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第 1 张无条件接纳孩子并不等于过度的溺爱

在成长过程中,“无条件接纳”能够对孩子在心理、认知、社交等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减少 “必须满足他人期待才能被爱” 的焦虑,更容易培养出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其次,它能改善人际关系。在亲子关系中,无条件接纳能减少评判和控制,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增强关系的信任感。另外,它能支持孩子成长与改变。当孩子感受到 “即使我不够好,也依然被接纳” 时,反而更有动力与勇气反思自己的行为、主动改进,而非因恐惧被否定选择防御或逃避。

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第 2 张无条件接纳能使孩子产生反思自己,主动改进的动力与勇气

父母要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至少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变:

一是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成长节奏,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甚至接受孩子的缺陷。父母需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摒弃将孩子与他人比较,或只用结果评价孩子、忽视其努力程度的做法。例如,孩子考试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比上次有了进步,父母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说“你怎么还是比不过某某同学?”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选择,而不是将自己的期待、想法和标准强加于孩子。如让孩子参与安排周末活动,即便孩子的选择在父母看来不够合理,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孩子思考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是被尊重和接纳的。

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第 3 张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甚至接受孩子的缺陷

二是言语态度不带预设条件。接纳孩子但不依赖于对方是否 “优秀”、“听话”、“符合期待”,无论对方成功或失败、顺从或叛逆、聪慧或普通。像对孩子说“你虽然没有考过钢琴十级,但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妈妈爱你,与你是不是能过钢琴十级没有关系。”或者当孩子考级通过时真诚称赞,没通过时耐心鼓励,不会因为考级的结果而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及情感,这些都是无条件接纳的表现。无条件接纳也包含对个体差异的包容,如家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可能在脾气禀性、能力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父母要避免根据自己的喜好偏爱哪一个孩子。

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第 4 张无条件接纳也包含对每个孩子个体差异的包容

三是接纳 “人” 而非仅接纳 “行为”。无条件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同对方的所有行为(尤其是错误或伤害性的行为),而是区分 “行为” 和 “人”:即使不认可某个孩子的具体做法,也依然承认其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因其行为否定其存在本身。例如:父母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你撒谎的行为是错误的,必须要对你提出批评。”就是典型的无条件接纳——否定行为,但接纳孩子本身。当孩子犯了错误时,需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指责孩子的人格或能力。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可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把这里打扫干净,以后拿东西小心些就好。”而不是说:“连个杯子都拿不稳,什么事都做不好!” 因此,无条件接纳不等于纵容,更不是对人本身的否定。要接纳“人”:认可对方的价值,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尊重;不纵容“行为”:对于错误行为,依然需要明确边界、提出反馈,甚至进行引导和纠正。

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来无条件接纳孩子 第 5 张孩子犯错,要引导他认识、改正,但不能因此把孩子看的一事无成

总之,无条件接纳的本质是 “爱与尊重的底色”,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安全、情感支持和行为认知指引。

【本文作者李玉霞,中学正高级教师】

——《莱韵风华网•快乐生活•现代家教》栏目组编辑


关键词:
  • 改变自己,接纳孩子
文章点评
风格选择
您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样式面板中选择喜欢的颜色和样式。此风格选择器仅用于自行浏览时选择使用。
莱韵风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