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亦称“女儿节”、“乞巧节”,我们当地叫作“七月七”。传说中,玉帝促成牛郎织女婚配,王母却以银簪划银河相隔,令二人每年七月初七凭鹊桥相会。宋朝秦观《鹊桥仙》中“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这一节日的经典写照。如今,七夕也被年轻人视作中国“情人节”。
图源:豆包AI
在我们地区,对织女的方言称呼很特别,叫“姐(jie)姐儿(zai,舌尖音)”,民间还有“看你忙得跟姐姐儿似的”这样的调侃俗语。
当地七夕习俗丰富:百姓七月初五包包子,初六炸面鱼、反背果,做五色巧饼。过去孩子多,麦面点心难得,大人们会把这些吃食串起来分给孩子,孩子们视若珍宝,挂在窗棂或房门后,节后馋了才舍得吃,满是幸福。如今孩子零食多样,更该懂珍惜。
图源:豆包AI
以前农村过七夕,会在天井墙上挂七夕画。画中“姐姐儿”望眼欲穿伸双手,牛郎挑着箩筐,筐中孩子见妈妈兴奋探身,脚下是喜鹊搭的鹊桥,祥云缭绕,画面动人。画下供桌摆满雕刻精美的瓜果、巧饼等祭品,巧饼黑色部分取自高粱地“乌霉”,味道不错。供桌两侧还摆着野外采的黄色“姐姐儿花”。
图源:豆包AI
夜幕降临,大姑娘、新媳妇会开展乞巧活动:击掌唱歌乞巧,对空穿针验巧,做小物件赛巧。若有喜蛛在供品上结网,便意味着乞得了巧,故有“七月七姑嫂把巧乞”的说法。
晚饭后,孩子们躺在院子蒲帘子上仰望夜空。过去无污染,满天繁星璀璨,银河横贯南北,流星不时划过。大人们摇着芭蕉扇驱蚊虫,教孩子认织女星和牵牛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心中满是神秘幻想与美好憧憬。
图源:豆包AI
莱州七夕有个独特习俗——将节日提前至七月初六,这一传统后沿袭至整个胶东半岛,其源头与明末莱州知府朱万年的事迹有关。
朱万年,字鹤南,贵州黎平人,明万历三十七年举人,崇祯四年任莱州知府(正四品)。他为官清正刚直、矢志报国,深受百姓拥戴。
图源:豆包AI
崇祯五年正月,“吴桥兵变”中,孔有德叛军陷登州、黄县等地,沿途生灵涂炭。二月初三,万余叛军围莱州,守城军民仅五千余人,众寡悬殊。在朱万年与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等部署下,全城军民凭万历年间重建的城墙(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展开六月保卫战。叛军以攻城、挖洞、炮轰等发动百余次进攻均被击退,其间曾炸塌城墙两丈余,军民浴血肉搏,终用火攻击退敌人并连夜修复。
图源:豆包AI
七月初七,孔有德诈降,朱万年为保百姓,偕谢琏出城谈判遭擒。他假意引叛军至南门叫城,却向守军高呼:“我今必死,向我开炮!”最终被叛军杀害,城上守军怒炮毙敌过半。
此前,莱州籍礼部右侍郎刘耳枝五次上书求援,前四次遭奸臣扣押,后以血书死谏,加之朱万年殉国,崇祯帝才下决心救援。八月十九日,关宁铁骑等援军至,击溃叛军,莱围得解。此役成就“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之说,成明史上著名守城战例。
图源:豆包AI
战后,崇祯帝追赠朱万年太常寺卿,莱州百姓在其殉难处建“朱公忠烈祠”,祠内塑像含其残臂与血泥,牌坊刻其座右铭“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正门联为“孤城八月流血汗,万家七夕吊忠魂”。
朱万年在家乡黎平家喻户晓,列“五贵人”之一,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393年过去,这位为护莱州百姓献身的知府,年轻人中知者渐少,幸有千佛阁存其塑像供人缅怀——莱州人当永远铭记他的事迹。
图源:千佛阁朱公祠
龙泉居士 2025年七夕节
——《莱韵风华网•古邑神韵•民俗风情》栏目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