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欢迎您阅读:“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浅释

“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浅释

明朝天启年间,时任莱州卫指挥同知的郢都人(湖北荆州)李宗仪,信奉道教,喜欢书法艺术,经常光顾这清净优美的云峰山,与道人谈论人生。他为官清廉,高节清风,不同流俗,丙寅秋日(1626年秋天)的一天,在屡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应酬之后,深感心力交瘁,便题写“欲界清都”刻在这悬崖之上,成为云峰山景观之一。据说李宗仪后来成为莱州府城里仁义胡同姜家的外甥女婿。

“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浅释 第 1 张图源:《莱韵风华网》

明朝初期朝廷在胶东半岛设三个卫,分别是莱州卫、登州卫(蓬莱)和宁海卫(牟平)。洪武三十一年因倭寇袭扰尤甚,新增7个卫,分别是威海卫(威海),鳌山卫(即墨),成山卫(成山头),靖海卫(荣城),大嵩卫(海阳),灵山卫(胶南),安东卫(日照)。明朝永乐年间,将云南卫所军士大批调防到胶东新置的卫所,短时间内胶东人口大量增加,几乎同当时原有的居民人数相当。当今的胶东流传有“遍访当今胶东裔,不是军户有几人”的说法,所以现在很多胶东人的祖籍是云南。

指挥使、指挥同知是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 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指挥使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当时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

“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浅释 第 2 张图源:《莱韵风华网》

据莱史记载明代西由至三山岛是一片汪洋,三山岛是名符其实的岛屿。西由街西头村叫镇海寨,为防倭曾驻有水师营,后移至三山岛,战船18只,水兵418名,街西头村曾出土两门铸有“镇海寨”的火炮,单山后还出土大型船舵,印证了此史实。据说以前西由每年元宵节晚上的“摇花”活动就是在街西头村驻扎的明代卫所的士兵们传过来的。摇“花”是将烧红的火碳装在用铁丝编织的灯笼或钻有很多孔的铁桶里,再加点盐和硝,碳火会烧得更旺。将灯笼或铁桶用铁链栓在丈余的大竹竿上端,竹杆下端插在地臼里,几个年轻人光着脊梁,开始转动竹竿,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火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火龙呼啸风声划过夜空,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和鼓掌声,转动者越发卖力,当火碳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只见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伴随着划过的尾光,犹如一条游龙在上下翻飞,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火球呼呼生风,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非常好看,可惜现在失传了。

笔者经常来这清净优美云峰山,欣赏道昭的书法,了解石刻的内容,寻觅道家的足迹。当再次看到“欲界清都”这四个大字时,浮想联翩,便写下了“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感怀的早安诗句,以飨读者。

“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浅释 第 3 张图源:《莱韵风华网》

附“欲界清都”解说碑文:

明代天启六年,莱州卫指挥同知李宗仪所书“欲界”是三界之第一界,指凡人也,世间“清都”为天帝所居之宫阙。

“欲海幽深似孽界,文峰清雅如仙都”——文峰山石刻浅释 第 4 张图源:《莱韵风华网》

李锦洲于 2023.2.26

明朝天启年间,郢都人李宗仪时任莱州卫指挥同知。丙寅秋日(1626年秋),他挥笔题写“欲界清都”,后被镌刻于悬崖之上,遂成云峰山一景。

今以手机随拍环山路部分路段风光,借“欲界清都”之名,与诸君共享这份景致。


李锦洲2025.7.24

——《莱韵风华网•古邑神韵•名胜古迹》栏目组编辑


关键词:
  • 欲界清都
文章点评
风格选择
您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样式面板中选择喜欢的颜色和样式。此风格选择器仅用于自行浏览时选择使用。
莱韵风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