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古邑风情 >礼仪民俗 >浏览文章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清明节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2日 |文章来源:通和物业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礼俗,时间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立为我国法定假日。

今年的清明节恰逢三个节紧挨在一起过,分别为: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月初四寒食节和三月初五清明节。

 “上巳节”,有“三月三,生轩辕”之说,这一天,世界各地有很多华人团体会到黄帝陵去祭拜,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先祖之根,明白“炎黄子孙”之涵义。

我们这里民间传统习俗还有“三月三,小媳妇儿耍单”之民谣,这天新媳妇儿要回婆婆家过节,由于寒冬已过,大地回春,为了显示自己丰韵娉婷的身姿,新媳妇儿大都会穿得既漂亮又单薄,以吸引众人们的眼球,赢得良好形象。

 “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救命恩人介子推,而在这天禁止烟火,不准烧火做饭,故称“寒食节”。明清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便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国家一般安排放假调休3天,全国高速路在节日期间免费。在交通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身在异乡的人们会纷纷赶回老家,给先人上坟,同时又成为亲友们团聚的平台,曾赋拙诗以记此景:“每逢清明春风暖,异地游子故里还。慎终追远德归厚,亲友相聚酌酒酣。”

我们这个地区清明节的习俗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上坟祭祖。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与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关,所以清明上坟,一是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三是请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吉祥。

我们这里有清明前后上10天坟的习俗,这期间还可以竖碑或移坟。上坟时,人们扛着铁锨,携带着酒水、祭品、花圈和香纸等来到墓地,先为坟墓培上新土,用铁锨在沟沿上挖个带根的圆型草皮安置到坟顶,有的在坟墓旁边插上松枝或鲜花,然后将祭祀供品摆在亲人墓前,用树枝划个圈,寓意“孤魂野鬼,不要抢夺”,然后将香纸焚化,用酒水浇奠,再叩头行礼祭拜。

过去有“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和“七十不上坟”之俗语,主要原因是坟地阴气重,上坟祭扫宜选择阳气上升的上午,老年人因身体虚弱,也不适合到坟地。现在的人已不讲究这些迷信了,各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为了护林防火,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清明节期间在山林附近焚烧香纸,很多人改为只送花圈以示怀念,大家应该理解与支持。

唐诗“清明时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氛围。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阳春三月,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往往会约上好友,一起去郊外踏青,顺便挖一些野菜,如婆婆丁、荠菜、苦菜和山马甲菜等等,有的拿回家洗净蘸甜面酱吃,也有的用来包饺子或包子,别有一番风味。

三、植树造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清明后雨水逐渐多起来,这时种植树木,成活率比较高,很多人在这期间有植树的习俗,民间还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提醒农人在这个时期可以种植各类庄稼和瓜果蔬菜了。

四、荡秋千。以前清明节期间,人们有荡秋千的习俗,特别是娶新媳妇儿的人家,会在天井里竖起秋千,人们借来看新媳妇儿之机,孩子们争着打秋千,年轻人在一起说笑嬉闹,老人则喝着茶水聊着家常,好一派农家生活的幸福景象。

五、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过去人们一般是自己制作风筝,用细竹棍扎制成各种形状,再用“毛头纸”裱糊起来,然后描绘成各种图案。放风筝是大人孩子们都喜爱的活动,在放飞心情的同时,据说还可以治疗颈椎病,故每逢清明节前后,在郊外或空旷的场地会看到很多大人孩子在放风筝。

六、为先烈扫墓。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清明节,各地的中小学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扫墓,来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战斗英雄,培养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意识。

龙泉居士于2022年清明节



踏青郊游


植树造林


荡秋千


放风筝


祭扫烈士墓


三月三没老鸦,麦苗绿油油(摄于程郭镇洪沟头村)


大地回暖,万物更新,生机盎然(摄于程郭镇洪沟头村)


【特别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务请告知删除:13583595082微信同号】




关注莱州通和物业微信

版权所有 ?2016莱州市通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鲁ICP备17045415号-1 Powered by 198li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