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古邑风情 >礼仪民俗 >浏览文章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6日 |文章来源:通和物业

正月十四供养茧饽饽、圣虫,供的鱼头向西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和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各类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活动统称为“闹元宵”。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分别象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过年一样请“影”供奉三天,人们再次换上新衣服吃好饭好菜,好象又过了一次春节。

除了准备过节的东西以外,家家还要做“圣虫”和“茧饽饽”当供品用,为了图个吉利,将做好的“圣虫”放到盛粮食的面缸米瓮里。再是制作萝卜灯,方法很简单,人们将胡萝卜或白萝卜切成一寸多长的段,用羹匙挖掉中间部分,插上用棉花缠绕的火柴棒当灯芯,顺着灯芯将凹部注满蜡,便制作成萝卜灯了。人们将胡萝卜灯叫“金灯”,白萝卜灯叫“银灯”。制作萝卜灯有讲究,民间流传“嘎(割)三不嘎四,嘎四光秃死”的俗语,所以人们在正月十四以前就要将其制作好。

按习俗正月十四日晚“试灯”,先取两个制作好的萝卜灯来点燃,以观察火焰是否明亮,来预测庄稼收成如何。

正月十五日中午吃元宵,那时元宵没有卖的,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做,将调制好的元宵馅放到摊有糕面子的箥萁里来回摇晃让其滚动,使之形成圆型的元宵。由于生活困难,一年只能捞着吃这么一次。晚上开始“供灯”,先点亮“影”、各神龛和所有门口的萝卜灯,再沿着墙角、旮旯照一遍,以图吉利。晚饭后便去大街上观看猜灯谜、踩高跷、跑狮子、跑“小黑驴”、扮灯倌、扭秧歌和摇花等庆祝活动。

摇“花”是将木碳装在用铁丝编织的灯笼或钻有很多孔的铁桶里,将其用铁链栓在丈余的大竹竿上端,竹杆下端插在地臼里,木炭里再加点盐、铁屑和硝,然后点燃木碳,几个年轻人光着脊梁,开始转动竹竿,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火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火龙呼啸风声划过夜空,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和鼓掌声,转动者越发卖力,当火碳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只见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伴随着划过的尾光,犹如一条游龙在上下翻飞,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火球呼呼生风,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成水平状,迸发出的火碳四处乱飞,围观人群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摇“花”的年轻人则不怕疲劳,轮番上阵,这一桶烧完了再装第二桶,一直到热的汗流浃背,累得不能再玩了为止。摇“花”活动一般在我家胡同北面的河滩上,那时镇政府还在河东岸,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有一年我看摇“花”,恰巧一个崩出的火碳掉进我穿的“嘎哒子”(一种用蒲草编的鞋)里,将我穿的棉袜子烧了个洞,直今记忆犹新。摇“花”据说是源于明朝卫所制时代,当时西由镇街西头叫镇海寨,驻扎有400多人的水军,他们为了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队的火药成份改进了,装在铁灯笼或钻孔的铁桶里摇动,可惜现在失传了,以烟火代替了摇“花”。那时的正月十五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和沿袭传统文化的节日,也是孩子们向往期待的美好时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灯会很热闹,各色各样的纸灯挂满了大街,看灯的人山人海。有一次曾与比我稍大点的童伴去看灯,由于个子太矮,黑暗中只看见大人们一条条腿,其它什么也看不见,只好跟着人潮随波逐流。

正月十六日,大家都去自家坟地“送灯”,在坟地烧香磕头、燃放烟花鞭炮,寓意将“老滴老姆”送回府邸。

以前的十六日傍晚站在我们老家胡同南口,可以欣赏到远近田野上到处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火,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非常壮观。等到了晚上一切仪式都结束了,便收拾起祭祀的供品,将“影”收藏到木匣子里收藏起来,待下年春节再用。

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愿我们伟大祖国在2021年,疫情驱散,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龙泉居士2021年正月


十三日做茧饽饽、圣虫、刺猬


十四日前做好金灯银灯


滚元宵


十五日晚上点燃金灯银灯


金灯银灯照门口


金灯银灯敬天地


十五日晚上欢乐的人们燃放烟花(金日天玺小区外)


十五日晚上欢乐的人们燃放烟花(掖县公园西路边)


十五日晚上欢乐的人们燃放烟花(西郎百福广场)


十五日晚上欢乐的人们燃放烟花(掖县公园)


十五日晚上欢乐的人们燃放烟花(科技广场)


十六日送灯


十六日送灯送老爹老妈


十六日送老爹老妈



关注莱州通和物业微信

版权所有 ?2016莱州市通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鲁ICP备17045415号-1 Powered by 198li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