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节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是一家人隆重团聚的日子,也是人们辞旧迎新,期盼幸福吉祥的日子。为此,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就我们莱州城北而然,一般是这样过年的:
1、过腊八
进入腊月门,人们就开始准备忙年了。到腊月初八,我们叫过腊八。一般就是中午吃水饺,喝腊八粥,还有的要腌腊八蒜。
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2、备年货
过了腊八,就逐渐地闻到年味了。人们开始赶集、进城、去商场、去市场,购置年货了。如割肉、买鱼,买鞭炮、买灯笼、买对联、买新衣服……还有的要“请影”——准备过年祭祀祖宗之用。“影”是年画的一种,上面的主要内容是填有本族历代宗亲的名字,我们这里称为“老爹老妈”。请影时,不能说“买”,要称“请”,以示尊重。
3、扫尘、粉墙
进入腊月十几开始,到腊月二十三之前,一般都是选一个双日子,如十二、十六、十八,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扫灰除尘粉房子了。这一天,人们会把屋子里所有能搬得动的东西,都搬出来,接着从上到下,把各个房间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就用粉子(现在用涂料或用乳胶漆)房间的墙壁统统粉刷一遍,以便干干净过春节。
关于扫尘,也有说是要过了辞灶(腊月二十三)以后才做的。
——习俗传说
自古至今,我国民间一直沿袭着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叫做:二十四,扫房子。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上,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王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惯。现在人们扫房子是因为经过一年居住的房子,快过年了,要清洁一下,准备干干净净的过年。
4、辞灶
腊月二十三,是“辞灶”,也叫“过小年”。顾名思义,“辞灶”就是送“灶王爷爷”升天。这一天,家家要蒸年糕,蘸着红糖水吃年糕。记得黏糕蒸好后,妈妈总是要先用筷子挑一块抹到灶王爷的嘴上。
——习俗传说
据说,灶王爷爷是一家之主,专管这一家的大小事务。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他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 “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
腊月廿三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故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之说,又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廿三、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这里的“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卸灶仪式。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在腊月三十前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王爷神像即可。
5、包包子、蒸点心、炸肉炸鱼炸面鱼
到了腊月二十六、七,接近年关,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准备正月里的食物了。一般地,二十六要蒸包子,二十七要蒸点心和枣饽饽,腊月二十八就炸鱼、炸肉、炸面鱼。据说,正月里一般不再炒和炸,只把腊月里准备好的食物加热后即可食用。
6、大年三十贴对联、贴福字、挂灯笼、插桃树条、挂影摆天地桌、包饺子
大年三十这也是过年最忙的一天。早晨起来,吃面条,放鞭炮。吃完面条,女主人们忙着准备中午饭(中午每家都要大摆筵宴,迎接天上诸神和老爹老妈——本族的历代宗亲),男人们就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在所有门窗上方、包括面龛米瓮上),在街门楼挂上红灯笼,总之是把整个院子装扮得红红火火的。同时,还要在所有的门槛上、窗户上、锅台后、炕上、锅棚上等地方插上桃树条子,说是为了辟邪。
忙完了以上,接着就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情了——挂影祭祀祖先,摆天地桌敬奉天地诸神。挂影就是要把影高高地挂在正屋的北墙上,以便供后辈们正月里烧香祭拜。挂影一般都有当父亲的来做,当儿子的帮个下手。挂影时不能随便说话,以防说话不当冲撞了老爹老妈。一般人家,在影的右边供观世音菩萨,影的左边供财神爷。
挂完影后,接着就要摆天地桌上供了。供品首先要摆上枣饽饽,第一层呈三角形摆3个,第二层倒着放一个,第三层正着放一个。其次,要供5碗菜,其中,凉粉要摆中间,表示“阴阳两分”;肉、鱼摆左边,取“孝敬有余”、“富贵有余”之意;丸子、豆腐摆右边,表示“玩子有福”、“子孙满堂”(供品一般都是单数的,或是一,或是三)。每碗菜的旁边要都放上一双筷子,筷子头朝外。接着要点燃蜡烛,点燃香,并在香炉的前边再摆上3盅酒或茶。在中午吃饭前,还要先供上5碗米饭(米饭是要用碗扣在另一个腕上的)。到现在,许多人家的供品都简化了,供3碗菜(3片肉、3片豆腐、1条鱼),取“有富余”之意(供的鱼摆放是有讲究的,鱼头要朝东——它是从海里游上来的。十五供的鱼,头要朝西——鱼要游回到海里去)。之后,初一早晨还要供水饺。总之是,不管我们要吃什么好吃的,都要先供老爹老妈。再者,由于过年时,天地诸神也会到人间来过年,所以每家还要在天井(院子)里设天地牌位,并备一些供品,如水果、糖、糕点之类的来敬奉。
7、包水饺
吃完午饭后,男人们会把天井(院子)以及街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女主人们就忙着包水饺。但在以前,饺子是要在除夕的晚上守岁时包,过了12点辞岁(子时,亦即为新年与旧年交替时)时吃的,其寓意是“更岁交子”。现在人们都看春晚了,也就一般都在晚饭前都包好饺子了。
这包饺子都是有讲究的。
一是饺子馅应是素的,因为天地诸神大都已在佛门,下凡来是不能让他们吃荤的,否则就是对他们的不敬。但后来人们都觉得素馅的饺子不太好吃,大过年的还是用最好的肉馅(有的还要加上虾仁)包饺子更好,所以也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包糖馅水饺专供诸神,也有的包出部分素馅的供诸神,包了肉馅的自己吃。
二是饺子里面要包“宝石”。所谓的“宝石”,就是硬币、糕块、豆腐块、大枣、栗子各10个,取“恭喜发财”、“步步高升”、“富贵平安”、“及早立子”等寓意。
三是饺子包好后,拾到莛盖(用高粱的茎串成的圆形的盘)上,上边要放上一张烧纸,烧纸上面要放上一个用面搓成的钱绳子,还要放上桃树条子。
四是包好的饺子要放在里间的锅棚之上,还要开着灯,以防被什么东西给偷去。
8、除夕夜——撒尘、接老爹老妈、守夜、发纸、下饺子
年三十傍晚,首先要撒尘,就是在正屋的正间和里间地上铺满高粱瓤子,在天井里铺上高粱秸子和干草(秫秸),再接门里边,放上一根到木头杆子。这撒尘,是为了从大年初一到初二,踏进家门脚不沾尘土;放上干草是为了给老爹老妈骑来的马吃的;那根木头,就是给老爹老妈拴马用的。
听说有的地方撒完尘后,家长还要端着圆盘,放上烧纸、香、酒水,到门外把老爹老妈请回家。接着就是上香、守夜。守夜,一是要看着香火不能断;二是要看着包好的饺子不能丢;三是不能大声说话,以防惊扰了老爹老妈;四是不能随便外出,以防把孤魂野鬼带来家。守夜时,全家人坐在灯下,吃花生、瓜子,吃糖,喝茶。当然现在就是看春晚了。
过了12点,全家人就要忙着发纸、放鞭炮、下饺子,拜路神,拜天地诸神,跪拜老爹老妈(祖先)。
发纸(取谐音“发子”),就是为子孙们讨吉利。年三十之前,就要把发纸的大饽饽——“提儿”做好。所谓的“提儿”,就是饽饽顶上留一个鼻子,放上一个大枣,并呈三对角做上3个元宝。当然,饽饽里面也是有奥妙的,就是要放上2个钱、2个枣,2个栗子。在发纸前,要提前把“提儿”放到天井中央,并用盆扣起来。发纸时,大人领着孩子们一起跪在盆前,点燃烧纸,掀开盆,把“提儿”拿出来,用火烤一下,然后再放回到盆里去,等初三起尘时,再拿出来以后吃。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人是不能说话的,就是有不懂事的孩子,好奇的发问,大人也只能用手撮一下,以示警告。
当然,现在人们大多是早晨起来发纸、下饺子,供养老爹老妈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饺子是不能全下的,一定要留下两排,叫做压“家什”,其实就是有“接余”的意思。
9、正月初一——拜大年
吃完饺子开始拜年,首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然后,就是在大人的带领下,去给由近及远的族人和街坊邻居、朋友拜年了。
10、正月初二敬财神,开始拜姑姑
正月初二是要敬财神的,早晨起来仍然是吃水饺。我记得,初二的饺子时最好吃的,因为,它是肉馅的,又香又鲜。当然这水饺也是头天傍晚前包好的。初二的饺子,同样也要留出两排来,准备初三起尘时下的。
11、正月初三,起尘。拜姥姥,走娘家。
初三的早晨,下完饺子要起尘。就是把天井里的高粱秸、屋子里的高粱瓤,都收起来,把地打扫干净,以迎接女儿回娘家,这叫做闺女不能踩了娘家的尘草。同时,还要把供桌上的供品收拾起来,只留下香烛。
12、过人七日
正月里的三个逢七日,叫人七日。正月初七,是小人七日,关系着小孩;正月十七,是中人七日,关系着中年人;正月二十七,是大人七日。关系着老年人。过人七日,是要把辞灶那天剩下的糕,用油煎着吃的。也有现煎糕饼子吃。现在,有不少人改下汤圆吃了。
13、穿街唱戏、扮灯官、扭秧歌、踩高跷、跑龙船
过去,由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所以,每到腊月里,各村子都会排场戏,然后在正月里互相对演。也有的村子,排练秧歌、扮灯官、踩高跷、舞狮子、跑龙船什么的。总之是,自娱自乐,并乐此不疲。
14、做金银灯
——十三日割灯。到了正月十三,家家又开始用白菜根和胡萝卜做金银灯,也叫割灯。我们那里还流传着“割三不割四,割四光秃士”的说法,就是正月十三要把灯做好。做金银灯的方法是:把白菜根中间的瓤挖去,用一小段高粱秸皮缠上棉花,查到白菜根做成的灯碗里做灯芯,然后把蜡烛化进去作燃料。这样,一盏银灯就做成了。用同样的方法,用胡萝卜来做的就是金灯了。与此同时,家长们还会给自己的孩子用纸糊出各种造型不同、所花的图案各异的灯笼来,以便让孩子们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玩。[
——十四日试灯。做好了的金灯银灯,正月十四晚上要试灯——在老爹老妈、观音菩萨、财神、灶神的前面分别点上一盏。许多老人们都会趴上前去看看火焰里有什么,看着像玉米,说明今年要收玉米,看着像谷子,说那个今年要收谷子,看着像小麦,说明今年小麦要大丰收——其实都反映了人们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十五日点灯。正月十五晚上,要把所有的灯点上(当然也要留足往祖坟上送的灯),以照得屋子里通明一片。点完灯后,还要挨个角落照一照,特别是门后里。一边照,还要一边祷念:“正月十五照灯明,照得蝎子没有腚”。照完后,就把灯放在门墩上。有的村子,这天晚上还要放烟花。孩子们则打着灯笼满街看热闹。
——十六日送灯。正月十六下半午,要到祖坟上去送灯,以便给送老爹老妈们照路。
15、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又跟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对应一样,供老爹老妈,供天地诸神。只是腊月三十供枣饽饽,正月十五供“秸饽饽”(带把的饽饽)、“升虫”、富贵、刺猬,此外其它供品都一样,并在十四日中午前摆放好。十四日晚上,要试灯——点燃做好的金银灯,放在供桌上,看灯焰里是否有玉米或小麦或谷子的形象出现,如果有,那就预示着今年是个丰收年。
一般的,正月十五的早晨要吃饺子,中午吃元宵(本来元宵是应该晚上吃的,好多人认为它不以消化,就改在中午吃了)。傍晚,要点亮金银灯,除了供奉之外,还要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照亮。吃完晚饭,大人们放烟花,跑龙灯,扮灯官。孩子们玩灯笼,放“滴答金”。
16、正月十六送灯(送老爹老妈)卸影
正月十六,这就春节的最后一天了,跟正月初二差不多。到下半晌,人们开始烧纸、放鞭炮,送老爹老妈了。家长会带着孩子们,带上香、纸和浆水,把金银灯送到祖坟上,这叫送灯。送完灯后,回家就把影摘下来,收藏好;把香炉、香筒、蜡台、筷子、碗等供具收拾好,以备下年再用。至此,春节结束了。第二天,便要开始一年新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