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均为本站转载,图片亦来自网络,非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3583595082】
莱州市民间最崇拜、最不拘形式的当属东海神庙民俗拜祭活动了。
东海神庙建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海的重要场所,现已成为莱州沿海丰富久远的民俗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场所。
一、东海神庙的特殊地位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古代,有一个崇祀“岳镇海渎”,即祭拜名山大川的礼制或文化传统。追溯起来,这种礼制发端于远古的原始宗教。数千年前,在文明初始阶段,古代先民出于对自然界的无知和敬畏,曾经把一切超越人力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都看做是神力所致,举凡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都被视为神灵,星象占卜相应而生,在朝廷、百姓之间风行。周至西汉时期,统治阶级借助人们崇拜星象,大肆宣扬神的威力,从而达到统治社会局势的目的。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与星象学家根据星象的位置,经过缜密考察、测算定位,朝廷祭海祭龙的最佳位置应在一国之东的山东莱州的海边,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等到莱州祭海就是最好的见证。
莱州有悠久的历史。夏代寒浞封子浇建立过国、商为莱侯国、周春秋为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城址在今城附近,相传因“东莱有日夜出”而得名。古时“夜”与“掖”通用,这是后来地方称“掖”的根据。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掖县,属青州东莱郡。晋为东莱国,治所在掖县。南北朝北魏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光州与东莱郡两级治所均在掖城。隋代易光州为莱州,不久又改为东莱郡。唐代为莱州,治所仍在掖城,此后,宋、金、元都沿袭唐制称莱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升莱州为府,府治与县治都在掖城。明清两代,莱州与西邻青州、东邻登州,一直合称“登莱青”,在清代,还曾设“登莱青道台”,道台署也长期驻掖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暂时搁起了“莱州”这个旧称,一时间人皆知有掖县而不知有莱州。当其时也,胶东的“蓬(莱)黄(县)掖(县)”曾被认作是会做生意、生活富庶的地方。
天文学家是对人生至关重要的八位星神(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和四时主)按星宿之位选准了祭祀之地。根据阴主(今莱州市三山岛)与月主(今平度市大泽山镇的北隋村之北)的位置,要成危宿之像,莱州城西偏北十八公里处的海边,即为祭海最佳处。唐朝天文、气象学家李淳风在释“东海神庙星野图”诗曰:
月主南,阴主北,一百单八左向水;龙君跸宫一福地,三寺映宿上应危。
月主、阴主两山相距一百零八里,形成了八主二仙(浞与胶莱河)共护东海跸宫的的阵势。八位神仙的祭祀处中就有两处神位选定在莱州。《山左郡志》载:“甲天下者有三,兖曰阙里,济曰泰山,莱曰东海,阙里为民生未有之圣,泰山为帝王首巡之地,东海为万壑朝宗之墟,三者甲天下”。作为皇家祭祀的场所,祭天到天坛、祭地到地坛,祭山到泰山,祭海到东海神庙。莱州的东海神庙与泰山、与北京的天坛、地坛,具有同等地位。在北京的先农坛里四海之神的石龛里就供奉着东海之神位,每年都要在北京祭祀,同时这座神庙是由朝廷派官员专门来山东莱州祭祀的。至宋朝,朝廷将祭海之事做了定制,记于《志》,以后历代帝王均循此礼。每年的立春之日莱州东海神庙祭海。凡天子巡狩、发兵之前,国有大灾,国君有病,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祝告山山,祈福消灾,以求海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海”,又称“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是不同于今日之地理概念。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圆而地方。我国为中央之国,居大地之中,四境为大海环绕,故而也产生了对海神的敬畏和“四海”的泛称。其中可以确指的,是包括今渤海、黄海、东海等在内的“东海”,还有在地理学上又称为南中国海的“南海”。另两处不好确指的是远离现代国境的“北海”与“西海”。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经中称诸位大龙王“动力与云布雨”。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龙王遍布江、河、湖、海,便有了四海龙王和四海之神的之说。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使四海龙王成为妇孺皆知的神,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东海龙王敖广在中国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以东为大(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东海龙王排第一也就理所应当的了。东海龙王具有统领龙族的权位,清同治十年进士陈康祺撰《郎潜纪闻初笔》卷十二第573载:“康熙帝‘遣官祭告岳渎’条,言四海之神中,山东莱州府为东海之神”。说明历代皇帝把东海神庙作为祭海祭龙的首选,这一诰封使东海神庙也得到了朝廷给予的至高无上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