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称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依次叫孟、仲、季,如春季的一、二、三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季春,秋季的七、八、九月,分别叫孟秋、仲秋、季秋。仲秋指的是季节中间那个月,也叫仲月;中秋则指的是秋季中间的那一天,也就是八月十五。因而表示传统节日时,应使用“中秋”而非“仲秋”。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仲秋节和八月十五等。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之愿,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中秋节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俗语说得好“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这时会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成为人们望月思乡的千古绝唱。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秋节在中国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华人地区也比较盛行。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每年都法定中秋节的假日时间,今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15日 —17日,体现了我们国家从天道到人道的亲民政策。
现代社会汽车、高铁、飞机、手机、网络、视频、微信和抖音把我们生活空间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中秋节期间人们有的回家陪伴老人过团圆节日,有的携全家自驾旅游,其乐融融,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我们这里中秋节在民间俗称“八月十五”,有好多有趣的民俗,如住娘家的妇女都要回婆家过节,阖家一起团圆、赏月、祭月,然后一起吃月饼、小鸡、糖鼓、糖帽子和月狗等。“小鸡”是庄户人家春天买几只小鸡养着,到中秋节时正好长大了,一般母鸡留着下蛋,公鸡则在八月十五杀着吃。糖鼓是用白面、白糖酥馅和沙糖等包在一起擀成饼,上面抹上蛋液撒上白芝麻,放锅里烙后受热膨胀鼓起大肚子,又香又甜,感觉萌萌哒,孩子们都很喜欢。“糖帽子”是用白面做成各种形状的面塑,顶部中间插上个红枣当帽顶,里面包有红糖和大枣。“月狗”是中秋节姥姥用白面为外甥做的面塑,俗语有“外甥狗吃了就走”之说。
仲秋时节开海,海里的螃蟹开始肥了,以前几分钱一斤时,人们买些来家用碓臼或石碾“研蟹酱”,再买些黄口鱼做鱼酱。黄口鱼有二寸长,嘴呈黄色,也是几分钱一斤,中秋节前后,海里大量出现,是鲅鱼追逐的主要食物之一,用黄口鱼做出来的鱼酱很好吃。过去的老百姓手头都不是很宽裕,平时不舍得买大鱼大肉吃,于是中秋节前后几乎家家都忙着制作经济又实惠的蟹酱和鱼酱,然后分盛到瓷缸里,放在南墙根背阴处储藏着,青黄不接时“大葱蘸酱”则是我们这个地区人们吃饭的主要方式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烧火做饭后,将鱼酱放在陶制的泥碗里,连同野外抓的蚂蚱、大肚、乖乖等一并送到锅底麦秸草木灰里慢慢烤熟,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这里还有句天气农谚“八月十五落(lao)了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八月十五晚上如果阴天看不到月亮,正月十五会有雪花飘落在灯笼上。在中秋之夜,若天气晴朗,人们摆上月饼、糖果,点燃香烛祭祀月亮。因为月亮属阴,所以拜月的多是妇女,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老太太一边磕头、一边祷告:“八月十五月正圆,瓜桃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年轻的大姑娘则双手紧合,祈愿自己能找个好婆家幸福一生。
过去农村的中秋节虽然正值秋收秋种的农忙时期,人们却忙中有乐,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龙泉居士于2024年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