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以夜为“宵”,第一个月圆之日,因而被称为元宵节。在很多地区有“十五大似年”的说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仍象春节的腊月三十、初一、初二一样,请“影”祭祖三天。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前夕各家都会做面塑“圣虫”,当祭祀供品用。圣虫躯干呈蛇盘状,头部为一圆型,有眼睛、鼻子、耳朵,用铜钱做舌头,出锅后再用颜色,彩描眉毛、眼球、胡须、耳朵及躯干,最后喷上香油,显得“金翅金翎”,霎是好看。圣虫做为元宵节的吉祥物,流传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过去市场没有卖元宵的,都是自己在家里制作,先将花生、核桃、黑芝麻等原料炒熟,用蒜臼子捣碎,加冰糖和青红丝,最后注入猪大油调均匀,做出一个个小圆球状的馅儿,蘸水后,放到摊有大黄米面的簸箕里左右晃动,使之逐渐变大成元宵,俗称“滚元宵”。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过去家家会在节前,制作各种各样的灯,其制作方法很简单,如将胡萝卜切成寸段,中间部分挖去一半,插上棉花棒灯芯,然后注满蜡,胡萝卜灯便制成了。人们将胡萝卜制作的灯叫金灯,萝卜或白菜根制作的灯叫银灯。十里不同俗,有的地方还有“割三不割四,割四光秃死”的俗语,即正月十三做灯,十四不宜做。
正月十五送灯是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传统习俗,有些出门在外的人会风雨无阻的赶回家。夜幕降临,人们先在家“影”和每个神龛前,各个房间和街门外的门枕上,点燃制作的金灯、银灯,随着明亮而又跳跃的火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氛围。有些孩子还拿着制作的灯放在门后和墙呄旯,一边放灯一边念叨“正月十五照灯明,照得蝎子没有腚”,然后在家“影”和各神龛前烧香叩头,去街门外放烟花爆竹。在家举行完祭祀仪式后,大人带领着孩子们,再去自家的坟地送灯。先摆好祭品,点燃胡萝卜灯,焚烧香纸,叩头祭拜,有的人一边叩头,一边念叨:“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最后燃放鞭炮烟花。过去的农村没有陵园,亲人的坟头大都分散在自家田地里,正月十五晚上村外空旷的田野到处灯光闪烁、烟花璀璨、鞭炮齐鸣,无数盏小灯像一个个小火球,伴随着月亮和星星在闪烁着,天上人间一片祥和,成为一大景观。也有些人家习惯于正月十六日晚上送灯,做法不一。
按地方风俗,元宵节有些禁忌,如民间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即出嫁的女人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和送灯,否则不吉利。若娘家门上没有人了,嫁出去的女儿可代为送灯。没出嫁的闺女和娶进门的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们都是婆家的人。其实这些风俗都是迷信,现在提倡移风易俗,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也就没那么多的讲究了。
元宵节期间,在我们地区,除了祭祀祖先、送灯、吃元宵、燃放鞭炮以外,还流行各类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观看地方戏、灯会、踩高跷、跑狮子、跑“小黑驴”、扮灯倌、扭秧歌、摇花和“敬海神”等,人们又称作“闹元宵”。灯会很热闹,由商家扎制的各色各样的灯笼挂满了大街,灯笼上写着灯谜让大家猜,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
正月十六日晚上祭祀仪式举行完,便收拾起祭品,将家“影”装进“影”匣里,一年一度的春节至此结束。
祭祀祖先,应视为弘扬孝道文化,缅怀先人祖徳,感恩赐予生命,寄望子孙繁荣的文化传承仪式,这些传统风俗,不光对现代的少年儿童有现实的教育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有更深层的文化涵义。
龙泉居士2023年元宵节
【特别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务请告知删除:1358359508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