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影”也叫“家堂”,明清时期非常盛行,主要用以祭祀与续谱,是记载祖先的脉络图。以前老百姓家里过年都会供奉家“影”,各家族都有家庙或宗祠,供奉着族“影”,以此来祭祀先人和宣传孝道文化,几百年来传承至今,是莱州年俗中的重要内容,正所谓“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由此而来。
家“影”是利用年画的绘制方法,将家庙总貌与祖先名讳巧妙融合,展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过去农村有很多民间艺人绘制家“影”和族“影”。莱州绘制“影”的艺人吕村最多,山东绘制“影”比较出名的是潍坊的杨家埠。
过去的家“影”高约1.9米,宽约1.3米。族“影”因各支人数多,高约2米,宽约2.5米,主要依靠人工绘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机印的比较多,根据人们的需求,规格也大小不一,小型的适合于住楼房的人家摆放。
“影”的构图由下而上分为庙埕(即庙前广场)、山门、天井、翼廊、拜廊、正殿和内殿七部分,依次展现在一个平面上,画面用色鲜艳,色彩对比强烈,人物构图饱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最醒目的是家影的第一部分庙埕,山门两侧是石狮和松柏,有多个老、中、少明清两朝人物,他们有的身着官袍,有的雍容华贵,寓意四世同堂,家道和谐,人丁兴旺。 “影”的正殿区域比较大,拜廊两边设置20行左右的方格,一格代表一个牌位,自上而下,一行一代。左侧书写男人名讳,直系靠内,右侧相对应的位置书写女人名讳,过去女人只写姓氏,现在有的改为写名讳了。按照古老的习俗,到集市上买家“影”,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叫请“影”,然后拜托族内德高望重且书法精湛者,恭敬地将列祖列宗的名讳按顺序填入正厅的方格内。据说现在市集上有专门干这营生的。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早上,家里的男人将装有家“影”的木制“影匣”打开,先将竹帘悬挂在正间北边墙上,再将家“影”挂在竹帘上。有配轴的画或对联则悬挂在家“影”两侧,配轴画多为荷花和牡丹,寓意“先做人,后富贵”。配轴对联如“敦亲睦族家风著,厚徳载物世代传”等,教诲做人的真谛。
按照习俗初三早上,祭祀待香燃尽之后,将香案供品一并撤去,将家“影”配轴慢慢请下装进“影”匣内,名曰“圆年”。然后赶往家庙,随着族长的安排,将族影缓缓请下,放在影盒中,名曰“送年”。而此时,外面鞭炮齐鸣,小孩们捂耳嬉闹,老人们眉开眼笑。然后再带领老婆孩子全家一起去拜丈人,也有的地方风俗是初二拜丈人。春节这个最能体现中国人家国情怀的节日,便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家“影”文化习俗的传承,不应视为封建迷信,是践行中华美德、歌颂美好时代的图腾。遗憾的是文革时期“扫四旧”,几乎家家的“影”都被销毁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待父辈离世后,便主动承担起祭祀先人的责任,简单点的用红纸或粉纸在中间写上“某氏历代宗亲”,然后在两旁从上至下依次填写先人的名讳,再镶嵌在镜框里,显得挺高雅。还有的干脆从集市上请“影”,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由于家庙和族“影”没了,天南海北同姓氏不知一家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莱州文峰山下有个碓臼李家村,与他村的人交谈起来,得知他们也是从四川铁碓臼村移民过来的,据说土山、过西和孟格庄的李姓人家,是从他们村迁移过去定居的。我们西由粉房过登的李姓人同样是洪武二年从四川铁碓臼村移民过来的,1900年前后,我们过登的李姓人家先后迁移到单山村、东北村、西北村、东南村、诸冯村和土城子村等地定居。以前每到春节、清明节和寒衣节时,都赶来在李氏家庙一起祭祖吃“房食”(同族人在一起会餐),同族人彼此都相识,如同一家。如今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有条件的家族开始重视认祖归宗和编写整理家谱事宜。
让人欣然的是这几年进入腊月后农村集市卖“影”的摊位逐渐热闹起来,来请“影”者络绎不绝。“润物细无声”“影”文化正在我们莱州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慢慢地复兴起来。
龙泉居士于2023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