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我国传统又隆重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承,可谓中国人的感恩节。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清明节在中国周边国家也很盛行。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明白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树高万丈,不忘恩根,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弘扬的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和精神。
我们这个地区还有清明上10天坟的习俗,很多身在外地的后人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赶回家上坟。“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火起,焚香祭拜悼先人。”人们扛着铁锨、携带着酒食果品、花圈和香纸等来到墓地,将祭祀供品摆在亲人墓前,用树枝画个圈,寓意穷神野鬼,不要抢夺。然后焚化香纸,将带的酒水洒在地上祭奠,再磕头行礼叩拜。最后为坟墓培上新土,用铁锨在沟沿上挖个带根的圆型草皮安置到坟顶,还有的在坟旁种植几棵松树。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重尔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重尔充饥。晋文公做国君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由于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时间相隔很近,唐朝以后,人们便将两节合而为一了。
清明节期间因上坟燃烧香纸而引起的山火屡见不鲜,为此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法规,如只许送花圈,不许随意燃烧香纸和鸣放鞭炮等,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我们老百姓应该理解和支持,采取文明简易的仪式,同样可以扫墓祭祀,追忆已故亲人。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所以古人还叫踏青节。 现今国家顺民意特设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民间现在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回乡祭祖、认宗寻根的联系纽带与结伴春游踏青之盛况,特赋一首拙诗“每逢清明黄花暖,远方游子故里还。慎终追远德归厚,相邀亲友酌酒酣”,以作记载。
2021年清明节龙泉居士整理于济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务请告知删除:13583595082微信同号,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