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古邑风情 >快乐生活 >浏览文章
【随笔】年 味 儿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文章来源:通和物业

年味儿,带上了儿话韵,就有了别致的韵味;年味儿,不但包涵着人们对于过年的期盼和喜爱,而且饱含着人们喜庆与欢乐的心情。

年味儿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人们用鼻子嗅到的气味,还有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和感觉到的内容在里面;年味儿是一切与过年相关的,物质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氛围及味道。

据查,过年是始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延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咱们胶东地有句俗语:“进了腊月便是年”。

我年近八旬了,对于过年的印象可谓刻骨铭心。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天天巴望着过年。每天晚上缠着父亲说说有关过年的话儿。虽然离过年还早着呢,可是听听说过年的话也过瘾。

过去咱们胶东农村过年,大村子都有演剧唱戏的传统习俗;就是较小的村子也都要弄点光景,如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等等。一进腊月,村里一些爱好吹拉弹唱的人便凑到了一起,先是敲上一阵锣鼓吸引人,然后便商量着今年过年排演什么戏。人们听到了那欢快的锣鼓声,便高兴地说:“哎,有点年味儿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曾先后演出过《解放》《杨乃武与小白菜》《苦菜花》《迎春花》《智取威虎山》等若干戏剧。记得1967年腊月里,我村排演的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我扮演小分队队长栾超家,“报告203首长,来到三岔路口!”这是我的头一句台词……

过了腊八,年味儿就更浓了,所以咱们胶东还有一句俗语:“过了腊八便是年”。这时候的年味儿主要洋溢在市集上。我们村比较大,每月逢五排十是集日。每年从腊月初十日开始,集上那些卖对联的、卖神像的、卖影的,便挂满了市集两边的墙壁;那些卖香纸蜡烛、蜡台香炉的,更是排了长长的一溜。看上去花花绿绿的非常好看。

腊月二十和二十五这两个集日,便达到了“腊月集”的高峰。远远望去,市集上人山人海;走到近处,只见人头攒动;挤进市场,人们摩肩接踵。这两个集日当数果蔬、肉类和海鲜市最大,人也最多。肉市上猪肉、羊肉、牛肉、狗肉等琳琅满目,生的熟的样样都有;海鲜市上大鲅鱼、加吉鱼、黄花鱼、偏口鱼等一样不缺。虽然那时候物质匮乏,家家户户过着贫苦的日子,但是每到过年时人们还是比较舍得花钱的。那些做买卖的也熟知人们的心理,很会说话:“来来来,一年过个年,得正理八经的啊,快买吧!”这样一激励一敦促,本不想买的也买上了。

“腊月集”最热闹的地方当数鞭炮市。鞭炮市大都在比较开阔处,大人小孩围了上下二层。买鞭炮的人个个舍得放鞭炮,因为人家是要先听听响头儿的,因此,这个铺子上点燃了一挂大红鞭,那个铺子上点燃了一挂牛皮纸大鞭;卖爆竹的也接二连三地放个不停,噼里啪啦,砰砰啪啪,硝烟弥漫。那年味儿可真是够浓的了。

过了腊月二十,家家忙着做过年的准备。这段时间叫做“忙年”。忙年除尘是惯例。除尘包括洗刷衣物,打扫房屋,粉刷墙壁等等。在辞灶之前扫屋是要看好日子的。过了辞灶扫屋就不用看好日子了,因为灶王爷已经升天了。我们家扫屋粉墙,我二哥是主力。扫屋这天需全家人齐动手,一大早就把屋里的所有东西全部拿到天井里去。然后我二哥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和口罩,用毛巾围着脖子,高举着绑在杆子上的大扫帚,使劲地扫着那黑乎乎的屋笆。好大功夫,浑身是黑灰的二哥才走出屋门。二哥换下那身装束,紧接着就粉刷墙壁……看看现在,家家户户都住着窗明几净的新房子,谁还知道过去过年还有扫屋粉墙这事。

过了辞灶年来到,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做花饽饽,有大的,有小的,有插五个枣的,有插一个枣的,还有压锅鱼;蒸年糕,蒸年包,蒸豆饽饽;煎鱼、炸鱼、炸麻花;煮猪头,打皮冻,那各种各样的香味儿混合在一起,那种浓浓的年味儿便溢出了大街小巷;再加上孩子们不时地噼噼啪啪的燃放着鞭炮,这时候你不论在哪里都会感觉到一种十足的年味儿,感觉到年真正来到了!

大年三十日,过年进入了高潮。这一天,即使常年在外的人都要急赶着回家过年欢聚一堂。这一天,一切有关过年的事宜已经准备就绪——影已经悬挂在正间北面墙上;财神、菩萨、灶神等神像早已各就各位了;对联早已贴上了,灯笼也挂上了,窗花也贴好了,桃条也已插在门窗旁边;天井里铺上了高粱桔子,大门口里面横放了一根被称为“拴马桩”木头;正间地上铺着胡秫瓤(脱粒后的红高粱穗子)——这叫做红毡铺地……

大年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最隆重的是半夜时分下饺子,发纸,放鞭炮,磕头拜年,领压岁钱……

吃完了饺子该拜年了。先是在自个家的供桌前烧香磕头,给爷爷奶奶及父母亲拜年,长辈便给几分或几毛压岁钱。然后各自换上过年的新衣裳,便成群结队喜气洋洋地去一家一族拜年了……

真是好过的年啊!转眼之间就到了初三。年前彩排过的戏过了初三就要演出了。踩跷的、跑船的、扭秧歌的、跑灯儿的也该出场了。于是便按照年前来聘请戏的先后顺序,依次出去演出。到外村演出是要管饭的,大米干饭,大白菜,加上几片肥猪肉。十几个人一桌,管饱。我们村演出的戏是很有名气的,十里八疃都争着聘请。我们曾去过三十多里远的杨家疃演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那次演出可真是打了响!

从正月初三直到元宵节以后,各村天天都有锣鼓响,一天到晚都有光景看:跑船的、踩跷的、跑灯的,舞狮子的等等,常常是这场刚刚散去,那场又来了。接连不断耍乐到二月二,年味儿才渐渐的淡了。

看看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了,物资也十分富足了,可是,过去过年时的年味儿,却渐渐淡了,甚至几乎没有了……

年味儿,可喜可亲的年味儿,你去哪了?

  

作者简介:孙介法,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莱州市作协顾问。曾在《山东文学》《鸭绿江》,《时代文学》《萌芽》《儿童文学》等刊物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若干;曾获得《山东教育》副刊晨钟文艺征文一等奖;曾出版过60多万字的影视文学剧本《一片痴情》。

            








关注莱州通和物业微信

版权所有 ?2016莱州市通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鲁ICP备17045415号-1 Powered by 198life.cn